网易首页 > 网易北京房产 > 正文

对标长三角,佛山如何向科技要“智造”?

2020-09-11 09:10:51 来源: 南方日报 举报
0
分享到:
T + -

■编者按

在危机中育新机、于变局中开新局!

8月25日,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召开,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部署,在更好利用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中塑造发展新优势。

双良节能热电循环水余热回收利用工程。受访者供图

佛山作为中国制造业大市,坚定不移推进品质革命,将打造中国制造业品质高地作为拓展两个市场的关键一招。

继今年5月开展珠三角调研后,7—8月,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联合佛山市工商联、南方日报及20多名佛山企业家观察员,聚焦“品质革命与市场突围”再赴长三角调研,走读苏州、宁波、无锡三城,对标当地标杆企业,提炼突围战法。

依托调研成果,今日起,南方日报推出“育新机 开新局:品质革命与市场突围”2020佛山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跨城对标篇,提炼总结中国两大三角洲的品质密码,助力佛山制造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,敬请垂注。

2020年4月,方太集团的一项技术获得“浙江省专利金奖”,成为浙江家电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。几年前,这项名为“一种油烟机的风机转速自适应调节装置的控制办法”的专利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方太的吸油烟机,累计撬动产品销售额近80亿元,其中一款产品更是连续多年稳居畅销榜第一名,并于2018年被工信部评为“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”。

在中国的家电企业中,方太是“另类”般的存在。2017年12月27日,方太集团发布,方太厨电当年销售收入(不含税)突破100亿元,成为首家突破百亿元的厨电企业。方太成为行业第一,靠的不是规模取胜,而是高端市场的绝对领先。在市场上,方太的产品一直以贵而著称,行业内对方太有个公认评价:卖得比外资品牌贵,但卖得比外资品牌多得多。

1996年,当方太刚刚成立时,就把高端产品确立为企业目标市场。支撑方太高端产品路径的是持之以恒地创新。公开报道显示,方太以每年不少于销售额5%的研发投入和近800人的研发人才团队,创新能力在家电行业中遥遥领先。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,方太集团位居“2019年度浙江省专利申请量10强企业”前三甲。

创新,逐渐成为长三角制造业企业身上新的气质和烙印。双良集团,这是一家位于苏州江阴的明星企业,是国内节能设备龙头供应商,其主要创办人、董事局主席缪双大有一句广为传播的名言:“科技是真佛,谁拜谁受益。”

与珠三角企业类似,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也多为草根出身,在传统制造领域从低成本起步,靠规模化取胜。但如今,这批企业却有了全新的发展轨迹。无论是方太这样细分行业冠军,还是双良集团这样的多元化企业,在创新体系和创新方法上的持续精进,正使这批同样伴随改革开放历程而成长的企业有了新的基因。

要把人才当宝

双良集团的发展,是一段以技术取胜的成长史。

1982年,双良选择的创业领域就是技术门槛颇高的溴化锂制冷机生产。这一设备早年用在核潜艇上,后来才由军用转化为民用,一直是国外的强项。实现国产溴冷机技术突破的,则是辞掉钢厂“铁饭碗”、创办双良的缪双大。

为了啃下技术难题,缪双大在创业初就开始“借脑”,专门从上海聘请专家作为双良的“星期日工程师”,并“三顾茅庐”打动原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党委书记、厂长曹渊明。后者毅然放弃公职被聘为双良的总工程师,成就当时赫赫有名的“曹渊明现象”,震惊上海。

缪双大带领几位工程师和一帮工人努力攻关,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化锂制冷机。该设备利用溴化锂吸收式换热技术以蒸汽、热电厂余热为动力,为建筑物提供中央空调和工业领域提供冷水,解决了由于电力短缺带来的矛盾,以及热电平衡的重大问题,被中国制冷协会誉为“挽救了中国溴化锂制冷机行业”。

双良拜科技之“佛”的一大秘籍,是把人才当“国宝”。纵观产业科技发展史,创新巨头都是招揽各类人才的好手。双良是其中佼佼者。

在不少企业还沿着低成本劳动力模式蹒跚前行时,双良已开始聘请大学生。它在1993年就建起了人才楼,提供三室一厅、配备中央空调和冷热水的住宿条件,人才可拎包入住。缪双大甚至提倡,一个人才一个政策。这在当时的民企中并不多见。

大批优秀人才纷至沓来,加上企业拥有珍贵的测试台,双良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。市场上很多品牌冷冻设备出现故障、工人手足无措时,双良的工程师却凭借日常灵活的操作训练,破解了市场难以解决的设备难题。

时至今日,双良依然牢牢坚守一个原则:不管进军哪个产业板块,牵头人必须找行业前三的人才。同时,企业每年都会拿出利润的10%来给人才分红,充分发挥精英团队与人的能动性。而人才如同创新发动机,驱动双良不断刷新行业纪录。双良开发出全球首创的“烟塔合一”全钢结构空冷系统,其研发的多晶硅还原炉、氢化炉打破国际垄断。

靠高端技术发家,并带着企业不断走向强大,缪双大只是众多创新拼搏的长三角企业家之一。在全国百强县宁波慈溪,茅忠群的创业故事同样广为人知。

1996年,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才生在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回家创业。彼时其父亲茅理翔创办的慈溪无线电厂一度占据世界点火枪市场50%的份额,被誉为“世界点火枪之王”。但回来后的茅忠群发现,点火枪行业已处于一片红海,且行业技术含量低。他通过半年市场调研后,锁定了一个更有技术含量和市场空间的创业方向——油烟机。

区别于20世纪90年代大多制造业走低端市场的路线,茅忠群从创业之初就立志打造瞄准高端市场的厨电产品,一个“另类”的方太由此而生。

厨电虽是传统行业,但方太的产品却都是高科技的产物。方太花了8年时间研发健康净水技术,在全球首创了NSP膜色谱双效净水技术,推出既能高效去除重金属,又能保留住有益矿物质的净水器。这一技术甚至领先欧美国家,掀起了一场“饮水革命”。方太独创的水槽式洗碗机,解决了西方企业也未拿下的痛点,开辟了行业先河。

为了改进产品性能,方太建立了living lab来研究用户在厨房的活动轨迹及厨电的使用状况。强大的用户调研与联动研发,使得方太产品用户体验好评率一直居高不下。结合这种深度用户研究,方太研发人员在3年的时间内,炒了接近1000斤辣椒,最终研发出不跑烟的“风魔方”抽油烟机,破解厨房油烟加剧家庭主妇肺癌风险问题。

著名的财经作家秦朔把方太的创新总结为开辟式创新:“因为一个企业的存在而引领一个行业在健康线上发展,形成‘开辟式创新’的效应。”

小领域,大创新

江苏江阴,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法尔胜”)的展厅内,挂着许多幅世界知名大桥的照片。这些大桥饱经时间风雨,屹立不倒,成为各地地标。大桥上的缆索都来自法尔胜这一家企业。

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尔胜,建厂之初只是一家生产麻绳的手工作坊。在近60年间靠着自主创新与科技支撑,它从做麻绳到造钢绳,成长为金属线材制品这一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。目前,由法尔胜提供缆索制品的大桥遍布全球,包括韩国的仁川大桥、土耳其的伊兹米特大桥、东莞虎门大桥、港珠澳大桥等。

法尔胜成长法则最重要的一条,就是在细分领域将产品与技术创新做到极致。早期,国内外大桥用钢丝、缆索全部受制于欧、美、日等发达国家。法尔胜靠着高薪引进桥梁缆索专家、打造一流技术团队的大手笔,开发出世界先进的桥梁缆索技术,实现产品进口替代。尝到技术甜头后,法尔胜进一步将创新路线贯彻到底,又贡献了多个原创技术产品。

在桥梁缆索领域,法尔胜技术是世界领先的代名词。它支撑着法尔胜逼退了原先垄断市场的海外对手,让“中国绳”的传奇在全球崛起。目前,缆索强度2000兆帕、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——沪苏通长江大桥,其斜拉索正是由法尔胜制造提供。其更是主持制定了桥梁缆索钢丝和悬索两项国际标准。目前,全世界最细和最粗的钢丝都由法尔胜造出来了。这一直是件让企业董事长周江颇为自豪的事。“这些都说明,海外企业已经完全服气中国企业了。”周江说。

经历了造麻绳与钢绳,法尔胜正向着造光绳冲刺。通过自主研发将传统钢缆与现代光纤相结合,法尔胜瞄准智能缆索,正探索开创桥梁维护的新服务模式。

小领域也有大创新。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超越突破的创新故事,正在长三角大地不断上演。

距法尔胜200多公里的宁波慈溪,坐落着另一家细分行业冠军企业慈兴集团(下称“慈兴”)。作为国内领先的轴承研发生产企业、宝马集团二级供应商,慈兴的汽车转向系统用球轴承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。这都得益于慈兴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和竞争力。

在发展初期,慈兴主要靠来图来样模仿研发生产。随着技术成熟,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慈兴开始和客户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电控等技术。近年来,慈兴与宝马等客户同步开发技术,并深入美国、德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,以全球协作来推进创新研发。

与此同时,慈兴的研发生产工具也历经变化。早期,慈兴是以手工的集群式生产为主。2008年由于政策推动和产品开发需求,慈兴开始进军高端家电,并逐步转向自动化改造,将数字化、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研发生产中。2010年开始,慈兴成为在国内率先开展自动化改造的企业。在慈兴的自动化设备中,有一部分由自己的团队开发,这些设备在公开市场上买不到,却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。

“为什么宝马愿意出比同类产品高10%的价格买我们的产品?因为我们的产品包括了研发、设备技术等独特经验,是其他供应商做不到的。”慈兴副总裁赵坤说。

最终,慈兴顺利完成了第一批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探索,还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而科技更是引领这家冠军企业朝高端方向迈进,寻求高附加值增长。赵坤透露,慈兴正在向滚珠丝杆等高端应用发展,计划带动产品向机电领域转型,到2035年营收实现倍增。

从大树到森林

中午时分,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从研发大楼里走出来,成群结队地前往食堂用餐,青春、热闹的场景让人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。

这里是吉利集团杭州湾研究院,位于宁波慈溪杭州湾新区,在2017年5月10日正式启用。该研究院由整车研究院、汽车动力总成研究院、新能源汽车研究院、汽车创意设计中心等部分构成,集聚了8000多名人才。这里承载着吉利汽车的产品开发和技术突破任务,相当于吉利的一个“创新大脑”。

吉利总部位于杭州,始建于1986年。这家全球化企业最开始是生产摩托车,而后开始造汽车。凭借不懈地研发创新,吉利成功解决国产汽车生产规模化的问题,实现了“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”这一目标。

从“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”转为“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”,一字之差标志着吉利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,从价格战走向打技术战、质量战、品牌战。这一时期,吉利启动了帝豪产品项目,并收购了沃尔沃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创新积累沉淀与合作成果转化,吉利再一次升级,发展目标为“造老百姓买得起的精品车”。吉利博越、帝豪GS等车型的发布,宣告吉利迈进“精品车3.0”时代。

如今,吉利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汽车整车、动力总成、关键零部件设计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及服务于一体,并涵盖出行服务、线上科技创新、金融服务、教育、赛车运动等业务在内的全球型集团,其目标也已更新为“创造超越期待的出行体验”。

从国内传统车企迈向智能电动出行科技公司,吉利每一次转型升级离不开位于全球各地的“创新大脑”。

目前,吉利汽车集团在宁波、杭州、哥德堡、考文垂和法兰克福设有5个工程研发中心,并在上海、哥德堡、巴塞罗那、加利福尼亚和考文垂设有5个造型设计中心,旗下共有研发设计人员2万多人。位于各地的“创新大脑”之间密切合作,织成一张全球创新网络,与吉利“自主突破创新、融合全球智慧、掌握核心技术”研发理念相吻合。

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共同研发的CMA平台,是诠释该理念又一典型案例。所谓CMA平台,指的是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,能实现不同车型零件的共享,且大大缩短开发时间,被认为是吉利拥有的一大创新王牌。

2017年,基于CMA基础架构开发的新品牌领克市场表现亮眼。截至2020年6月,领克品牌累计总销量突破30万辆,成为最快突破30万销量大关的中国高端汽车品牌。

依托类似的项目合作,吉利切实推动了创新分工与开放协作的落地。在与沃尔沃的合作中,吉利边学边干,同时秉持“亲兄弟明算账”的原则,厘清知识产权属性。

如果说创新体系是企业的“骨骼”,那么人才便是“血肉”。创业之初,吉利就把人才培养作为头号工程。

早在1998年,吉利拿到造车资质前,创始人李书福就已经申请了办学资质,在吉利的一个工厂边盖起了第一所学校。在他看来,企业追求远大理想必须先办好眼前的事,这件事就是人才培养。他喊出的办学口号是:“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。”

从1997年涉足教育行业,吉利到目前创办了9所院校,涵盖从中高职到研究生不同培养层次,累计为社会培养15万人才,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。

教育事业为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。

同时,在企业内部,吉利也搭建起涵盖不同层次的“内生型人才培养体系”——雁系列培养项目,分为“大雁计划”“飞雁计划”“金雁计划”三个部分,分别面向应届毕业生、入职3至5年的高潜能、高成长大学生和标杆型人才。“我们既要引进‘大树’,即行业专家、技术大拿,又要引进高校毕业生等‘小树苗’。”吉利汽车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部长董大伟说,所有毕业生进入吉利后都要在企业内部大学进行脱产学习。

上述种种,只是吉利在创新体系搭建、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探索的“冰山一角”。从一颗大树长成一片森林,吉利做得正是“拜好科技这尊佛”。这种“拜佛”的功力,让包括吉利在内的众多长三角企业收获新生。

■观点

在双良集团走访,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“科技是真佛,谁拜谁受益。”我们从事纺织服装行业,科技含量相对较低,以前觉得想“拜佛”也找不到“佛”。现在我觉得,企业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,都应该不断去“拜佛”。我认为佛山的企业一定要学会的怎么引人,怎么“拜佛”。

——佛山市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必胜

参观了长三角的几家大企业令我感受颇深,企业的未来在于创新研发。看双良集团的发展历程,这正是一家凭借技术优势,在环保领域填补市场空白,并且有责任心的企业,我认为这样的企业一定是有未来的。

——广东福田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锡强

企业只有创新才有源泉,才有动力,这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动力。接下来,我们企业也要把建设研究院的步伐迈得更大一点,让科技创新真正起到引擎作用。同时,把人才战略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,要更加强化对人才的培养,坚持二八原则,20%的人才是高尖端的专业技术型、专家型,负责产品研发,还有80%人才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,要给人才奖励,且未来管理人才一定从毕业生里去选拔。

——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邹淑峰

佛山的企业要为未来而战,也许现在过得很舒服,但是要想想未来,想想三年后的产品,想想三年后的竞争。企业不一定能够发现所有的危险,但是要主动去思考技术的升级换代。跟不上技术升级换代而消亡的企业案例有很多,比如柯达,做胶卷的没有跟上数码时代;比如诺基亚,做手机没有跟上智能机时代。再比如取款机,一开始卖得很好很贵,后来电子货币出来了其市场就会受到影响。不去思考未来的技术趋势,企业是很难破局的。

“科技是真佛,谁拜谁受益。”朴实易懂的一句话,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诠释得淋漓尽致、入脑入心。我们是否真的愿意厚待科学家,我们是否真的愿意引进科学技术,我们是否真的愿意掌握科学技术,我们是否真的愿意应用科学技术……如果你愿意,你和你的企业、你的国家必将从中受益。细思自身的发展,向科技要生产力,还真是如此走过来的,还真要如此走下去。

——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洪波

企业分三个层次:基层靠能力、努力;中层靠规模、管理、资源;高层靠创新、品牌。创新是企业的灵魂,是企业存在的意义,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。

——佛山市中衡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晏小强

刘霞 本文来源:南方日报 作者:吴欣宁 王芃琹 叶洁纯 林东云 责任编辑:刘霞_NG11723
分享到:
跟贴0
参与0
发贴
为您推荐
  • 推荐
  • 娱乐
  • 体育
  • 财经
  • 时尚
  • 科技
  • 军事
  • 汽车
  • 房产
+ 加载更多新闻
编辑推荐楼盘
每日成交前十
楼盘名称所在位置套数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房产首页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